Search

不過十年恍如隔世:頂尖黑客的科技感慨

應該所有人都聽過「摩爾定律(Moore's law)」。最初的定義指的是在一塊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這個數字不斷被修正,後來這個定律衍生為形容科技一日千里進步神速,一旦你脫節幾年就可能再也追不上了。 而現在有真實的故事,血淋淋的案例。 Jesse William McGraw,一般熟知的網路化名為「GhostExodu」,是全球著名駭客組織和無政府主義 Electronik Tribulation Army(ETA)的領袖,在 2000-2010 年間,因為多起犯案而成為全球著名的電腦駭客。 2011 年他因為入侵美國醫療 SCADA 系統(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而被 FBI 逮捕,判處有期徒刑 入獄服刑 110 個月。 駭客就是駭客,即便在監獄內,他也利用犯人的放風時間駭入帳號,進而入侵監獄的電腦系統被發現後,再度被嚴格隔離在完全無網路、電子通訊設備的牢房之中渡過剩下刑期。 十年後出獄,由於他在監獄中有一段時間處於完全隔離無網路無科技的時空中,他親自目睹了這十年間網路科技、智慧載具、人工智慧、物聯網、虛擬實境、加密貨幣、區塊鏈等各種科技的發展與各種天翻地覆的變化。 他寫了一篇文章陳述自己對這十年來巨大變化的吃驚。在入獄前,Windows 7 還處在 beta 測試版本,現在 Windows 10 已經成熟,一些新的技術變化太快,他覺得自己絕對算是天才,但發現要學的東西竟然多不可勝數, 十年前智慧手機才剛剛開始,只有極幾少數的科技狂熱者會使用, APP 也非常少,但十年後的今天智慧手機已經是人類每天不能離開的物品,真正到達「物馭人」的境界,他很難想像有任何一項科技產品能在短短十年內如此滲透並完全改變人類的生活; 而臉書等社交網路在這十年內擴張連結到全世界,深刻改變社會的意志與政治選擇也令他非常吃驚, 但或許最吃驚的是對於駭客與資訊的態度。十年前,駭客被認為是邪惡、破壞秩序、負面且壞人的職業,收集用戶的數據和資料也被認為是犯罪;但今天,各大企業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只是改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大數據」。 SOURCE |https://forklog.media/after-10-years-in-tech-isolation-im-now-outsider-to-things-i-once-had-mastered/

全球四大出版社聯合控告網路數位圖書館侵犯版權

上週敦南誠品書店熄燈,為歷時三十一年的台北,乃至於臺灣最知名的書店劃下句點。   原本就是  24 小時營業的敦南誠品在最後迎來了各種思緒推疊的人群,不管是找尋青春的、懷舊感傷、拍照打卡的、湊熱鬧的,或是賺流量的;有讚美有批評的,大家各取所需。  其中陳文茜女士的「每位臺灣人都欠誠品一份情」引發了許多爭議。陳女士認為在這三十餘年中,誠品無償免費,且 24 小時不間斷提供了全球圖書知識,正如她所說:「讓臺灣累積的知識及養份,比一百棟101還有意義!」 是否所有臺灣人都欠誠品一份情這件事可受輿論公評,不過這倒是讓我聯想到一件事,也就是近日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AAP)聯合全球最知名的幾家出版社共同控告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IA)嚴重侵犯著作權。   控告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在疫情期間群眾被禁止外出,為了鼓勵居家隔離時間多讀書,所以 IA 的數位圖書館提供民眾不限制數量的電子書出借,讓讀者可以自由閱讀其館藏直到 6 月 30 日或美國國家緊急狀態結束之日。 在疫情節間,許多電玩廠商也都免費提供一些遊戲讓大家可以在家遊玩,但是全球最大的幾家出版社聯合起來控告數位圖書館,認為這嚴重傷害了他們的版權。 ■ 關於 IA 和數位圖書館 參與訴訟的這幾家都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跨國出版集團,包含法國出版商 Hachette Book Group、全球最大出版商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以及跨國出版集團 John Wiley & Sons、全球跨國出版代理商 Penguin Random House,可以說涵蓋世界上大多數商業、文學與科學研究的所有領域出版品了, 至於網路網路檔案館則是成立於 1996 的一非營利組織,主要在收藏各種圖書、網頁、遊戲、音樂等,以數位化資訊典藏並保存人類的文化資財,尤其是網頁回溯與保存, 許多今天已經無法連上線、 google 庫存頁面也不存在的網頁頁面,都可以在這裡搜尋找到。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大圖書館和博物館都關閉,人們被迫居留在家,為了讓知識與學習不中斷,所以 IA

現代監控社會的隱形斗蓬:不是光學迷彩或魔法,而是欺騙演算法

在《哈利波特》或各種 SF、魔幻作品中,隱身魔法、隱形斗蓬或是《攻殼機動隊》、《MGS》的光學迷彩(Optical Camouflage)一直是令人嚮往的寶具。能夠如入無人之境而不被察覺,探囊取物而神不知鬼不覺。 不過在這個到處都有監視器、攝影機全天不斷記錄你的一舉一動,隨時對你做信用等級評分的全面監控社會(最近有一則新聞提到,UBI 《看門狗》那種是世界真的不遠了),或許我們真的需要一件「隱形斗蓬」了。 魔法的隱形概念是自然元素遮蔽或言靈視覺替換,科幻作品中的光學迷彩則是利用光學的原理,其一種是讓身上的衣服主動隨著環境改變其表面的顏色與圖案,隨時保持在與背景融合的狀態中,所以又被稱為「主動式迷彩」(Active Camouflage), 另外一種則是利用「超穎材料」(Metamaterial),讓特定的電磁波產生偏折,由於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波,所以便可以讓光線大幅彎曲來到達隱形的效果。 但在當代監控社會,我們要的隱形斗蓬不是騙過人類視覺的可見光,而是要騙過電腦的演算法:把你不當作是人 這份由美國東北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MIT、IBT 的尖端研究團隊提出的新的論文中,研究出一種穿在身上時,可以混淆電腦演算法的  T 恤圖案。 我們人類辨識這個物體是一張桌子或是一隻貓時,運用的是過往經驗累積和當前事物進行對比判斷:例如一張桌子應該要符合什麼條件或是既有特徵才是桌子,貓應該要怎樣怎樣才是一隻貓而不是一隻狗等等, 但是電腦的 AI 的圖層學習並不是如此,所以透過混淆演算法,可以讓電腦判定前面這個「人」並不是人類,將其識別為其他的東西或是無關緊要的背景。 或許就像《心靈判官PSYCO PASS》中,可以在西比拉系統下殺人、施展暴力,但犯罪指數依舊是零的存在一樣,如果在一個完全電腦化的時代,這或許就是我們時代真正的「隱形斗蓬」。 這篇論文相當有趣,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https://arxiv.org/pdf/1910.11099.pdf SOURCE https://www.vice.com/en_us/article/evj9bm/adversarial-design-shirt-makes-you-invisible-to-ai

盤點平成三十年:ACG 文化研究誌《東方文化學刊》春季號徵稿啟事

  ■ 我們是橫跨興趣與學術的同人誌 各位朋友大家好,這裡是《東方文化學刊》,我們原是以考據、評論為主的《東方 Project》同人誌,從 2015 年創刊至今已經出了 10 期,現在我們要轉型改版,將範圍擴大到泛 ACG 領域的歷史、文化研究,並且長期關注「如何在創作中化用傳統文化」這個大題目; 封面也將從「第十一期」改為「2020 年春季號」的形式來表示期數,以強調各期間的獨立性。我們每期會安排專題企畫,而現在我們要向大家徵稿的 2020 年春季號,專題就是「盤點平成三十年」。 「平成」年號自 1989 年 1 月 8 日啟用,至 2019 年 5 月 1 日改元令和,這 31 年連同之前昭和的晚期,是日本文化工業在東亞以至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時代;由動畫、漫畫、遊戲、輕小說等大眾娛樂產品所組成的「二次元」文化,更吸引了眾多愛好者深入其中。 一開始,它頗被主流社會所輕鄙、敵視,少數採客觀態度的媒體、學者也多未能向內行同好般懂得圈內的語言和風尚,於是形成了「大人」與「小孩」之間的代溝。這隔閡,到近年慢慢改變了──因為當年的小孩,就是我們長大了,讀了各門學科,進了各行各業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產官學界也都認知到了這個產業的經濟規模,而不得不至少在表面上予以尊重。 至於進一步的,真正打通界限,在人文的層面上將之與各種傳統、經典以及亞文化等量齊觀,做出詳實可鑑的學問、中肯而具建設性的批評,給圈內夥伴充實自信,也讓外行人士有譜可靠,便是最該我們這一輩人接下的任務了。 《東方文化學刊》在過去的4年中已經往這個方向走了一小段路,而值此世代交替之際,我們也覺得應當把路走得再寬一點,創造一個契機,鼓勵有興趣的朋友提起寫論文、寫大稿的功夫,從宏觀、微觀、主觀、客觀的各個你喜歡的視角,來為這幾十年的日本與日系作品作一番盤點。 ■ 題材與格式需求如下 一、 本期專題:盤點平成 ● 平成年間ACGN作品、產業及其引發的文化現象之研究; ● 「二次元」與平成年間日本人民心態、商業模式、政治風格的演變; ● 其他相關研究與評論:可以「由小見大」,從幾位作者、幾部作品的某些表現來照見現實中的各種趨勢;也可以「由大見小」,看現實中的事件、風潮在業者、作者、作品與受眾間起到了哪些影響。總之,重點在於「看看別人」,幫助大家建立足夠可信的對事實的認知,以及具有啟發性的解釋。 二、 常設專題:傳統的化用 ● 考述亞洲地區特定ACGN作品裡的民俗淵源、歷史典故,評論其表現及其成績。 ● 探討在當代娛樂創作中化用傳統文化的要領。 ● 其他相關研究與心得感想:重點在「想想自己」,為我們的創作者與業者同仁在各種「如何做到好」「怎樣才算好」的問題上提供你出於專業或者直覺的意見。 我們現在的情況,一是有海量的文化遺產尚待活用,二是資訊發達、選擇多樣,玩家年歲又增長,眼界越來越高,然而正在創作的多半還是年輕人,資深一點的也可能因為工作太忙而無暇進修,於是往往你認為很基本的東西,人家就是沒聽過,也不知道能如何去掌握。這時我們寫文章,或許就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補上闕漏,或至少知道該向什麼樣的人來求助。 三、基本盤:《東方》相關 本刊原是《東方Project》的考據、評論向同人誌,今後每期也至少還會有一部份是《東方》相關的文章,包括官作、二創以及同人活動的討論。也會鼓勵作者在談論各種話題或其他作品的時候,引入《東方》來作一番參照,敬請舊友繼續支持,更歡迎新人加入。 關於大概想要什麼樣的稿子,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們在網上的專欄、總目錄和摘要以及《撰稿指南》。 ■

轉移 10 億美金,在意的是 700 元手續費

相信大家都很常聽過什麼區塊鏈的相關應用技術或比特幣的相關新聞。 最近有不知名的神秘人士在 9 月 6 日轉移了 94504.1 個比特幣,現值換算下來超過美金 10.18 億元。透過區塊鏈技術,我們可以知道這筆鉅額款項的錢包主人不屬於目前已知的任何虛擬貨幣交易平台或銀行機構。由於金額過於龐大,馬上引發了討論和各方猜測,倒底是誰擁有如此龐大的比特幣?   一般認為有可能屬於一家剛剛才開始營運的交易平台 Bakkt。對於比特幣新聞熟悉的朋友或許早已知曉, Bakkt 這家公司來頭不小野心勃勃,背後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所有者:ICE(洲際交易所集團,IntercontinentalExchange, Inc.)   該平台今年五月便與美國監管機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合作,並預定在七月進行測試,和其他虛擬貨幣交易平台最大的不同點在於「Bakkt 將是第一個以實物交割制的比特幣期貨平台,這代表說:客戶在合約到期時,所有權方將從 Bakkt Warehouse 取得實際比特幣支付的合約,而非傳統的現金。 市場的樂觀看法是:ICE 強大的後台軟實力和資產硬實力透過 Bakkt 將有效將比特幣進入主流市場,並吸引更多投資者,並對傳統的投資平者形成強大的拉拉力。   除了鉅額比特幣的流動外,許多幣圈的朋友更在意的是「手續費」。因為這神秘人士支付了約 700 美金作為交易手續費。   交易十億美金花 700 元很合理吧?許大家會這樣想,但在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中並非如此,因為他以每個字節 480 satoshis(中本聰,單位)計算,一般來說這樣規模的交易手續費是 35 美金,換言之該神秘人士支付了 20 倍的金額:這取決於交易者希望礦工處理交易的速度。你願意付更多的字節費用,必須等待的交易確認區塊越少。   順便和大家說一下,10 億美金大概是多少錢。臺灣一年的國家總預算大約是 666 億美金。一張現行最大面額的美金鈔票 100

把假新聞變成真資訊:專業律師幫你修改維基百科上的負面消息

不管是關於美國總統、英國脫歐、法國黃背心,或是臺灣的選舉,似乎都受到假新聞的影響,也幾乎是這個高速碎片傳播、難以也無法查證網路時代中的顯著特色。就算要查證,人們也越來越依靠「維基百科」,因為懶得查更多的相關書籍和資料。 這使得維基百科同時成為一個具備一定公信力,但又「可修改洗白」和「可造假」的資料來源。 過去我們經常看到不同意識形態或立場的人針對爭議特定條目進行你刪我改,我改你再改的大混戰,不過這邊要提的並非這種你來我往的意氣之爭,而是由專業律師出手,受雇於大型公司或組織,有計畫地逐步修正維基百科上針對特定人物或公司不利的內容,最後導向符合需要的定論與評價。 流量和知名度甚至一度超過擁有百年輝煌歷史的《紐約時報》的美國的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最近揭露報導了這樣一個故事 由於維基百科已經成為當代搜尋資料的最主要管道,Google 等搜尋引擎也習慣將維基百科的內容放在搜尋結果的最前面,這使得此一非商業性、眾人共同編輯的線上百科公信力逐漸被大眾所肯定,但也因為如此,也給了許多企業可趁之機。 例如維基百科的編輯基本上是志願無償的,出於對知識普及的熱忱;但卻有一些編輯是有獲得報酬去進行編輯,他們受雇於 facebook、NBC、 Nextdoor、Axios 等知名大企業,專門替這些客戶去洗刷不利負面的消息,或是宣傳美化公關形象。 該報導揭露了一位叫做 Ed Sussman 的收費編輯,他是一位專業的律師且非常瞭解百科的規則和流程。他採取的方式並不是一口氣大規模的編輯內容,而是先從一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入手(例如數據日期的錯誤或是補充更多的資料來源),這些修正大多會使他獲得肯定並被保留下來, 隨著編輯的次數增加,收錢的編輯會開始調整內容,刪除某些負面的形容詞或使用正面的角度來重新紀錄某事件。有時這些修改後的內容會被其他編輯者反對或刪除,這時律師就會針對此問題進行反覆的討論和爭執,過程中不斷引用各種資料來強化論述,並施展費邊戰術將範圍拉長, 由於大多數無償的志願編輯者無力也不願意在特定條目上進行反覆且糾纏不清的論戰,這使得這些收錢的編輯者最後往往能到達他們想要的結果。隨著時間流逝,他們修改過的結論就往往成為某些「定論」,當這些定論被其他專業媒體或是學術論文所引用時,就在不知不覺中確立了其正典的權威地位。 而對於跨國大型公關公司而言,聘請這樣的專業編輯來修改維基百科內容,似乎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上容易造假的新聞也時有所見,但有時往往匪夷所思,例如這場根本不存在的歷史戰爭被認定是維基百科的優良條目之中長達五年 歷時五年的「比喬利姆戰爭」,被刪除|https://blog.xuite.net/tuyu/MIYU/65761529 SOURCE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wikipedia-paid-editing-pr-facebook-nbc-axios_n_5c63321be4b03de942967225

美國費城規定零售商店必須能使用現金交易

過去經常聽聞在中國可以完全靠手機支付寶等電子支付交易,可以整天都不用帶現金,隨著近年來數位金融和電子支付的發展,今天我們也可以憑藉悠遊卡、一卡通或是 Line Pay 、街口之類的實現無現金交易。在北歐各國,其實幾乎所有的服務都可以使用信用卡, 甚至許多商店都已經標榜「不收現金」,反而使用現金已經成為某種異類。 不過最近美國費城市市長簽署了一項法令,以白紙黑字的法律「禁止實體商店不使用現金交易」。也就是說在費城的零售商店,最少必須要可以現金交易,這使得費城成為美國第一個要求實體零售商店必需要能接受現金交易的大城市,該法律將於 2019 年 7 月 1 日生效,違反該法律的實體零售商店將面臨 2000 美金的罰款。 本條法律有許多的但書條件,首先只限於「實體零售商店」,網路商店並不受限;其次,本法律只約束不具限定會員資格消費的實體商店,也就是說如 Costco 好市多之類需要具備會員證才能進入消費的商店則不受本法律管轄:也因此,本法律似乎針對的、首當其衝的就是亞馬遜的無人零售商店「Amazon Go」。 但,為何要使用法律白紙黑字明文禁止無現金商店呢?這應該是一個趨勢才是。對此,支持本法律的政府官員和學者提出了兩項理由: 1. 如果不收現金,將會傷害到那些無力申請信用卡或是破產失業後,只能靠現金救濟或乞討為生的社會底層居民。 2. 在某種意義上,現金更能保障個人隱私。所有的電子支付或信用卡都會紀錄你的消費行為與時間、購買興趣等,讓企業更加瞭解你的隱私,販賣你的數據;而無記名的現金,在某種意義上,反而能保護個人隱私,更能在因為天災意外爆發導致網路聯繫不通時,作為可靠的交易手段。 SOURCE https://arstechnica.com/tech-policy/2019/03/sorry-amazon-philadelphia-bans-cashless-stores/